导读:
坊间有一种说法,当70后再谈论“基准利率又低了”,“明天国债抢吗?”的时候,当80后再谈论要还车贷,还房贷,还人情的时候,95后这个显得格外稚嫩的群体好像一直在说吃吃吃!买买买!玩玩玩!与谈存钱的50后,60后相比、与谈还钱的80后相比,95后似乎总是在谈论怎么花钱。
95后崛起,骨骼清奇的理财观
现金贷一来,大家还看到了有些小家伙,甚至“凭本事借钱不用还”了。
这个大家眼中能花钱的年轻群体到底什么样?
他们真就只花钱不理财吗?
他们能不能赚钱呢?
“愉见财经”组织小编队伍一起来做了个小访谈,随机抽样了上海杨浦地区两所211学府的30余名95后“小鲜肉”们。(啊?为啥是上海杨浦地区啊?嗯,因为小编是愉记的复旦经院小学妹呀,就近抓人聊呗,嘿嘿。)
这当然算不得什么正规的学术报告,抽样的样本也没啥离散度,显然不能代表所有95后。
但不妨碍咱们一起来看看“小鲜肉”们骨骼清奇的文风和理财观。
PART 1
两个月前的“双11”刚热闹完,扫完货一群忠实买家又在“双12”零点准时守候在电脑手机前准备拼手速下单了。
酣畅淋漓的购物狂欢节过后,乐趣还能被延迟至少一周。
一名95后同学跟我说:“从下单那一刻开始持续一周,每天都能感受到收快递和拆包裹的快感和惊喜”。
不过这一周过去后,感觉就不那么美妙了。
大家还会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因为还“花呗”的日子需要缩衣节食度过......
哦对了,我们管这个叫“吃土”。
到底谁在给马云爸爸贡献力量?
你可能没料到,在你们看来还没啥经济能力的95后这一大学生群体,已经是关键组成部分了。
据埃森哲发布的《全球95后消费者调研中国洞察》数据显示,中国95后的规模已经接近2.5亿,月均花费已经接近2015年全国人均水平可支配月收入。
当70后在谈论“基准利率又低了”、“明天国债抢吗”的时候;
当80后在谈论要还车贷、还房贷、还人情的时候;
95后这个显得格外稚嫩的群体好像一直在说吃吃吃!买买买!玩玩玩!
与谈存钱的50、60后相比、与谈还钱的80后相比,95后似乎总是在谈论怎么花钱。
这个大家眼中能花钱的年轻群体到底能不能赚钱呢?
事实上,在这个年轻的队伍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未正式就业)已经初具了理财观和理财选择,形成了“清爽果敢”的理财风格。
从总体上看,我们中更多人还是喜欢低至中低风险的投资品种,但如果手头有一定闲钱的话,不少人还是愿意适当承担风险的。
比如去股市练练身手、积累经验,嗯哼,跟你们70、80后的哥(DA)哥(SHU)姐(DA)姐(SHEN)当年,也是一样一样滴~~
95后谈理财
“咱不差钱,就是这么任性”
95后的爹妈多是65后、70后,可以想见,咱们是不用担心衣食住行的一代—— 一手连接着父辈的财富支持,一手连接着从小接触的互联网。
这群“数字化原住民”在理财方式和风险的选择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上一辈们所没有的新锐和魄力。
被采访的李同学一上手便接触到了P2P这一生猛的理财方式,而且他还是一个会打电话给客服详细询问对方投资的项目和担保设计的家伙。
他直到去年接触到比特币后才结束了P2P投资,而且,一个雷都没踩。
至于比特币嘛,李同学的用词就更生猛了。
他说,他老妈那一辈的理财,“玩得都是我们玩剩下的、不好玩的东西”。
李同学觉得去年的他,还买得起一个比特币,而以后的别人,再想进来玩,就只能买买0.2个、0.1个比特币了。
李同学是踏浪儿的代表。
他不是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有风险,但他认为自己足够年轻到,可以承担风险,反正投资的钱,也是爸妈定量发放的。
善于利用互联网,勇于尝试最新鲜的事物,他充满了冒险精神。
“有一块钱就能理财”
在投资的想法上,与传统的“攒钱”投资不同的是,多数大学生都认为“有一块钱就能理财”。
一些主打面向这个群体的理财产品也贴合了这样的需求。
以备受大学生喜欢的按天计算收益的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为例,当持有余额宝200元以上就可以在个人账户上收到收益(单天收益低于1分不会被分配收益),这也就意味着最低单次投资仅需200元。
这种随取随用的小额理财方式颇受大家欢迎。
大家也懒得理经济学家的那一套圆润,一定要把信用风险啦流动性风险啦都列一遍。
“小鲜肉”们对于马爸爸的产品都有点单细胞,更倾向于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余额宝至今又没发生过兑付风险,为什么非要杞人忧天去想投资会亏损呢。(备注:我们只是如实传达95后的说法,不代表赞成、亦不背书余额宝的低风险。)
用处女座于同学的话说:“余额宝唯一的理财风险就是支付宝被盗号。”
“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
没有刚性需求和房车压力,多数的95后大学生的理财自然而又随性,功利心不强,不追求一夜暴富而是在于打开眼界、学会反思。
基础资金不多,积沙成塔不急不缓,造就了他们对理财的轻松态度、甚至一份玩乐心。
网游爱好者肖某就把理财比作一款有得失风险的游戏,玩游戏其实要买装备、皮肤也是有投入的,但这个投入形成的回报可能是虚幻的东西。
理财的收益可以看做是一种积分,与实际的收益相比,其实更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成就和满足。
方式大比拼
代购微商网红范:
你们是说,我们都不会赚钱吗?来看看这个——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经常被“网红爆款”、“人鱼姬”、“姨妈色”、“日系美瞳”刷屏?
告诉你吧,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微商,可能是在校的全日制大学生,通过海外代购或者是微商自主品牌的经销代理,他们其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实现了经济独立。
小编采访的一名女大学生做了代购之后,已经可以随时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她通过海外“定点人头”(有亲戚、有同学、有朋友)作为供货源,大批量地进货或人肉带回降低了运输成本,加价之后仍然低于专柜价格,但是利润却相当可观,已经是朋友圈里的小富婆了。
储蓄存款鲜问津:
储蓄存款利率低,存款数额大,稍微高一点利率的定期存款又大大降低了资金的流动性,以最简单的余额宝来说,它的七日年化率基本在4%以上,具有极高流动性的前提下仍然高于银行的储蓄存款。
所以你们指望95后会青睐银行存款吗?“别搞笑了,我们没事连银行的门都不太愿意进,更没兴趣领号排队。”为啥不会选择银行存款吗?小编得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回复是——
“根本跑不赢通货膨胀的钱存什么存,还不如赶紧花掉算啦。”
股票市场试身手:
对于股票市场,周围的很多同学也想看看水有多深。
怎么选股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1.“风险越小越好”:这类同学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又想试试除了银行和基金之外的股票市场,往往采取分散投资。
做点价格不太贵的股票,多挖坑少打井,心理负担轻,也不用费心费力。
2.“跟着政策和专业人士走”:先看新闻再买股票。
以一名同学为例,8月份联通上了国企改革的车,BATJ四大巨头战略投资到联通之后他马上就入了中国联通(600050)的股票;
某位研究金融的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又谈到了某某银行的股票行情大好,他接着又入了该银行的股票。
跟着国家大势走,听取老股民的经验之谈,也不失为一条参考方式。
3.“我是品牌死忠粉”:这种类型的同学投资较为主观,就是因为喜欢这个品牌,觉得这个品牌好,相信这个品牌未来大有可为——
“爱它那就当它股东!”
李学长是京东铁粉,更是京东的金牌用户,现在也整天盘算着京东美股的走势。
4.“崇尚理论走向实际”:想大展身手又囊中羞涩,模拟炒股也是一个选择。
身边的一群朋友成立了一支模拟炒股小分队,参加了一个半年期的模拟炒股,初始资金20万,最后赔了3万多。
“呵呵哒,一想到是模拟的,简直感觉像赚了3万学费呢!”
先经历了模拟的战场厮杀,真正买股票的时候也希望可以少交一点学费。
基金世界建高楼:
货币基金:除了刚刚提到的余额宝之外,配合它使用的是同在支付平台上的余额宝优化理财栏目,它为余额宝用户提供了更多活期或短期的投资选择。
其它的货币基金,大家也有所选购,但前提是装在同学们本身就使用的APP里头,图个顺手方便。
比如微信钱包里的理财选项,也提供了好几个可选的货币基金,同学们也常有购买。
这种货币型基金,就是零花钱拿来买买,没有封存期,当天的15点前买入第二天就可以开始计息,第三天就可以达到收益可见。
这类基金风险不高,没有技术门槛,一个学长把它亲切地称之为“懒人必备”。
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采访的样本数据里,买这些基金的人比例还真不高。
不懂财经的吧,连这些基金也接触得少,有的同学连什么是债券基金、什么是股票基金,分类都没完全厘清,长期在象牙塔里待着在选择基金公司和经理的过程中四顾茫然;
懂行的吧,总感觉还不如自己玩一把,未必要靠基金公司,当然这或许也因为大家的资金量都较小,还没到要去配置基金的时候呢!
不过,我们也确实采访到了买基金的同学,比如紧跟风潮的一个同学就像小编秀了他购置的环保主题基金。
PART 2
某位大人物说,当你的可用资金低于100万的时候,不存在“理财”这个概念,多挣钱才是关键。
对于这句话,作为“小鲜肉”,请看我的大白眼!
很多95后都认为,理财无论多少,从早培养理财观念、积累相关的经验、培养风险意识都是相当重要的。
对经济与人格独立的双重自我追求,让这群年轻群体热衷尝试不同的理财方式为未来的“中年危机”、“中产压力”寻求财务自由和安全感。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赚多赚少是其次,主要还是在吃教训、学知识、长经验。
身边的一个朋友,已经尝试过了多种理财渠道,通过关注的大V和知名公众号加之自己筛选建立了股票池,投过港股和美股的基金,还尝试过陆金所惠金所的一些理财产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主要都是薅个羊毛”。
结果呢自然有得有失,但输也输得起,主要还是想尝试各种各样的渠道,“现在虽然没钱但是可以积累点经验,以后工作有钱了没理财经验也不行,总得跑赢通胀吧!”
情况也并非如此乐观,95后们在“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氛围中长大,他们享受理财的过程,但是难免有时过于凌厉、冒进。
首先,95后这个群体对于“借钱花”已经相当习惯,少有内心特别抗拒者。
借来的钱用来干什么?是用来投资还是用来超前消费?采访的样本数据之中,绝大多数的同学借钱是用来消费的,当一群大学生在一起聚餐时,大家总会讨论到的一句话是:“朋友们,又要还花呗了”。
但是这其中也有小比例的同学是向父母“借钱”。
上头那位投过P2P又买过比特币的同学,投资的钱就是问父母免利息“借”来的,而且每年能借多少钱是有上限的,借了也是要还的,如果投亏了还要欠父母的。
另外,在95后大学生群体里,相当数量的人在投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特质就是“懒”:很多同学和朋友尽管投资了,但是却懒得管理,疏于管理,不知道自己的股票现在什么行情了,错过开盘打新股也不会往心里去;尽管关注资讯,却懒得去深入地读懂咨询背后的含义;尽管有赚有赔,却懒得具体地计算赔或者赚了多少钱。有一个同学投亏了不高兴了,干脆全都甩给父母帮忙打理。
很大程度上,大家本金较少,抱着试试和玩玩的心态,得失心相对没有那么重;
另外一方面也能感受到这个年轻的群体的理财观和风险意识整体上还不是那么成熟,没有十分清晰具象的财务概念。
当然啦,理财的同学比例不少,但是具有理性的理财意识和良好的收益还是占据少数,广大的群体里存在着相当数量多的月光族,每到月末,就开始在微信上对老爸老妈发动“甜蜜攻势”。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个年轻的群体作为互联网理财的忠实拥趸,风格自由随机花样百出,虽然个性张扬但也稳中求进未雨绸缪,可以说已经在渐渐把理财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投资理财是一辈子的事,95后这群年轻的大学生群体现在虽然在投资和理财表现还不是最佳的绩优股,但相信一定是一只潜力股。
当被标签化“非主流”、“败家指数100%”的时候,他们在慢慢的进入理财的队伍,未来也将成为队伍里的主力军,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年轻的一代撕掉标签,当把世界真正交接给95后,依然也会稳步向前。
你怎么看?
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我们理财师的客户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消费观和理财观。
尤其在一、二线城市,95后的理财方式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状态,对于他们的需求,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观点哈,小编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