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都说三公原则需要坚持,但联通混改是否打脸。
混改之前那些事儿
常有人说中国是人治大于法治,这点在近期中国联通的混改中,再次得到了体现。
为了规范定增泛滥的情况,今年2月17日,证监会在例行发布会上宣布,将调整再融资规则。
针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证监会规定,拟发行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
从证监会这条政策变化的目的来看,它的意愿是好的。
近几年上市公司再融资激增,2016年更是创出了1.3万亿元的规模,其中非公开发行(俗称定增)占比高达93%,近乎成为再融资的代名词。
“定增热”的同时,过度融资、忽悠式融资、锁价套利、利益输送、操纵股价等问题广为市场诟病。
但是,在这条规则拦住了很多公司再融资需求的时候,联通混改方案推出了
特事特办的联通
根据中国联通公告,本次非公开发行方案将不超过约90.37亿股,价格6.83元,这显然已经明显超过总股本20%的限制,关系到此次定增的最核心内容。
另外,中国联通此次确定的非公开发行价格为6.83元/股,公告称不低于定价基准日(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决议公告日2017年8月17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并伴有三年锁定期。
但定增新规已明确定价基准日只能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
8月20日,证监会发布公告:
从这条10W+的消息就能看出,有多少人在关心联通的混改。
“个案处理”。
当2月证监会发布定增新规时,联通混改的事情早已经开始。
只能说,联通制定方案的时候,根本就没考虑过证监会定增新规的事情,而证监会在制定定增新规的时候,也根本没考虑过央企混改的事情。
在这期间,数百家上市公司再融资受到了阻碍。
当联通混改特事特办之后,下一家央企混改会怎么办?仍然特事特办吗?
那么,证监会发布的市场监管政策,就只能监管非央企吗?
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在此事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看,A股的投资价值肯定会受到影响。
证券市场有待完善
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上来看,监管层这只“看得见”的手一直在重度参与。
如果从K线图上来看,市场的每个重要的底部和顶部,几乎都伴随着重大的政策调整。
从2007年的半夜鸡叫,到2015年的治理配资、救市,2016年的“熔断”等,都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到了2015年“国家队”直接参与交易,在股灾结束后也迟迟不退出,甚至开始与市场参与者博弈,短线操作,这其实都对“三公”原则造成了冲击。
这也是为何市场人士常常说“政策顶”“政策底”的理由。
中国的A股市场,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完全摆脱“政策市”。
从3月份《财新》的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市场对此的意见分歧。以下是《财新》文章的部分内容。
“证监会现在成了上帝,他们决定谁是好人坏人,什么正确与错误。”一位市场人士向财新记者抱怨道。
融资者与投资者纷纷批评监管“手伸得太长”,重回计划经济,行政审批色彩严重;
监管者则持续披露各种定增违规案件,尤其是利用多起定增进行内幕交易的“徐翔案”在2016年底的审结,也直指利用定增规则损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
监管层严控定增的理由很简单,“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没法分辨;市场目前也没能力分辨,反而推波助澜,争当坏人。
因此只能先限制规模,并加强事后监管,逐步完善市场。”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说。
监管层用心良苦,但是否真正能有利于市场的完善成熟,市场人士看法不一。
定增需要进行系统整治和完善是市场的共识,但选择哪条路径最有效率、成本最低,也考验着监管智慧。
说在最后
一直以来,证监会试图扮演的是古代的“好官”这一角色。
不可否认的是,证监会在所有金融监管机构中,最为活跃,针对市场变化的反映也更快,推出的政策至少其主观目的也都是好的。
但是,一个“好官”,不如完善的规则和监督体系。
“好官”未必做的决定都是正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客观规律办事,有可能反而起到的是副作用。
证监会做事情最多,挨骂也最多,就是由于这一点。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断试图去影响市场,结果只能跟着市场疲于奔命。
限制越多,反而逼着市场人士找不同的方法去绕开规定。
而事中监管和事后的处分又过轻,这使得整个的证券市场监管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让证券市场的“法治”更多,“人治”更少。
毕竟,没有人能扮演上帝的角色,即使再勤勉尽责的人也不行。
制定长期稳定有效的规则,不朝令夕改,强化事中和事后的监管,这才是未来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