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思路转变,新的政策或将影响我们的资产配置方式。
央行出台的指导意见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把银行理财产品当成存款的替代品的。
百分之五点几的收益率,基本没有不兑现的情况发生,这都是我们对银行理财产品建立起信任感的理由。
然而,你知道吗,这种情况马上就要变化了!
今年2月,人民银行会同中央编办、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成立“统一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工作小组,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
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
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出现风险时,金融机构不得以自有资本进行兑付。
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这几条到底说了点啥?
看懂这几条了吗?
这意味着刚性兑付的真正打破,也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实际收益率”的隐性公式即将被打破!
不但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在理财产品的投资中真正出现亏损之后,就算银行想以自有资本为投资者进行刚兑,那都是绝对绝对不允许的!
你颤抖了吗?
从此之后,所有的收益,都是有风险的!
从此之后,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将是没有意义的。那就意味着,当下银行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会受到较大冲击。
毕竟,既然要担风险,为何我们还要满足于百分之五点几的收益呢?
于是,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中出现了一个新成员——净值型理财产品。
对于这种产品,在开放期内,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赎回,产品的收益也与产品净值直接相关。
WTF?这不就是开放式基金吗?
对我们的客户有什么影响
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你被基金坑过吗?你还敢把基金纳入投资组合吗?》。
文章后边的评论中,有不少基金投资者现身说法,哭诉被坑历史。
现在银行也成了基金公司?
而且,你要知道,开放式基金要每天公布净值,要做完善的信息披露。一般来说,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程度,要远低于普通的开放式基金。
包括它到底把钱投在了什么地方,你其实未必清楚。
这就像一个封闭的黑匣子,只有里边出现了爆炸,你才知道里头是什么。
问题是,都爆炸了,你再知道还有什么用?
炸伤了也没有补偿!因为刚兑被打破了!
那么也就是说,你现在对基金公司的种种吐槽,未来都可能会发生在银行理财产品中。
有可能你担负了私募基金的风险,却只能获得比公募基金还低的收益!
可怕不可怕?
虽然这种事情未必一定会发生在你身上,虽然在《指导意见》正式公布后可能还会有调整,但是你要清醒的认识到,你熟悉的理财市场,已经变了!
风险是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
我们该怎样应对?
那么,当银行都成了基金公司,你还能怎么处理你的钱?
首先,要做资产配置,要分散风险。
不能像以前一样,只买一个类型的产品。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基金、信托等其他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私募基金等,都应该加入组合。
在一个种类的产品中,不只买一家金融机构发行的。比如银行理财产品,买了工行的,也买买建行和招行的。
其次,要擦亮双眼,精选产品和管理人。
不要光看预期收益率。今后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会越来越多,不能完全兑付的产品也会越来越多。
要挑那些真正好的、有口碑的管理人管理的产品。要确保你知道这个产品的资金会投向哪里,你再投资。
选择产品的知识和技巧还有很多,这里不再展开。以后笔者将专门撰文讨论。
最后,全球资产配置是有必要的。
尤其对于中高净值家庭,多币种、多区域的配置,对于分散汇率风险和单一市场风险非常有意义。
当然,海外投资风险也不小,信息获取更难,也需要在专业的支持之下,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说在最后
无论如何,你要明白的是,未来,只有你自己才能对你自己的钱负责!
盲目相信银行、相信熟人、相信夸张的承诺,把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出现了不如意的事情之后才去闹,那是极度愚蠢的表现。
时代变了。你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得被时代淘汰。
认真做功课,找一个靠谱负责的理财师为你提供建议,做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选择,追求长期稳健的收益,这,才是在这个时代中,你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