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4 世纪,来自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叫威廉,来自奥卡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
这把剃刀出鞘后,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神学,使科学、哲学从宗教中彻底分离出来,引发了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最终使宗教世俗化,形成宗教哲学,完成世界性政教分离,成果表明无神论更为现实。
同时,这把剃刀曾经使很多人感到威胁,也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本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我们在大众比较关心的财富管理或者说理财规划领域来说说这个原理的运用!如今这把阴冷闪光的剃刀又向我们复杂的财富管理领域发出了挑战,它指出许多东西是有害无益的,我们正在被这些自己制造的麻烦压跨。
为什么,独立理财师或者客户本身在选择金融服务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奥卡姆剃刀准则呢?
讲两个真实的例子!
香港
2012年,香港雷曼苦主参加七一大游行
香港雷曼苦主
“已退休的Y先生是今次雷曼“迷你债券”苦主之一,讲述自己今次“投资”的经过。他只想把毕生积蓄存在银行收息作为生活费,不希望有风险。但有银行职员游说他:“迷你债券”的风险极低,和存在银行定存差不多,结果他由2006年11月开始分四次买了总额170万港元的“迷你债券”。首六年会有年息6厘,八年后一次过还本,算起来每月可以收到8,500元。不过,好景不常,雷曼出事银行通知他,下个月会暂停付息,而本金170万也要有心理准备收不回来。”
香港是迷你债券发行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地区。大部分的迷你债券投资者将其认为是收益较高的存款替代产品,从而无法接受其本金可能无法收回的结果。由于投资者直接接触的是进行零售的银行,在购买过程中甚至没有注意到其与雷曼兄弟公司的关系,使得他们对于银行的不满急剧上升,最主要的申诉集中在银行的不合理的销售手段。
迷你债券不是债券,是以信贷违约掉期(CDS)为标的金融衍生工具,即是高风险金融投资产品。有些国家禁止售卖CDS予非专业投资者。不过,在亚洲不少地区,不少银行都有代售。而且银行为了丰厚佣金,不惜推销给退休人士、相熟的街坊等。他们大都不会详阅销售条文,以为迷你债券和普通债券均属保本,为低风险投资。结果雷曼兄弟破产,其迷你债券价值大跌,问题才逐渐涌现。
金融衍生品,尤其是柜台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是导致2007-2008次贷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9月15日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破产,金融危机就此开始,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在1850年成立,曾经是美国的第4大投行,以债券产品出名。
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楼市泡沫,杠杆过高,并衍生出次级房贷,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将这些贷款包装成新的金融商品,并在2003年发行迷你债券,在香港最低入场费只要4万港元。认购人士多是散户,退休老人和家庭主妇,他们误以为这是一个收益稳定的金融产品,却不知道其中的复杂性。
有比如累计期权,英文名Accumulator,被人戏称 I will kill you later(我日后再杀了你),是一种以合约形式买卖资产(股票、外汇或其它商品)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投资银行与投资者客户的场外交易,一般投行会与客户签订长达一年的合约。裸卖看低期权——一开始给你点甜头,后来则是无限的责任,07、08年在香港有一堆案例,证监会做了很多调查,但是银行都没责任。
这些产品绝大多数宣传方向都是讲是低风险产品,甚至有的产品的收益也很低,销售在向客户宣传的时候都真的认为这些产品投向都是银行票据和债权,但实际上这些钱真正用途往往都由财富管理公司自行更改挪用到其他方向去了。
而涉及到的产品类型,主要以非标类固收为主。
在目前暴雷的投资者中,绝大多数都是以资金池产品为主,但有的投资者维权维了一年多,其实连自己的产品投了什么都没弄清楚。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资金池产品的识别、投向。
1. 真实的资金池产品占比有多少?
我们在市场上接触到的产品有多少是资金池产品呢?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公司的职业操守、产品的结构设计,牵扯问题太多了。
新闻披露了阜兴系涉及资金池的细节,这些细节确实很有参考意义。
在阜兴系被证监会判罚的新闻当中,其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极深:
“基金产品募集后,资金在进入投向账户后,随即转入资金池的金额达292.75亿元,占全部募集资金的79.46%;直接转入其他关联方或其他单位及自然人账户后,通过资金划转,再次转入关联方资金池的金额55.71亿元,占全部募集资金的15.12%。综上,募集资金从投向账户最终转入关联方资金池的总量达到348.46亿元,占全部募集资金比例达94.58%。”
这段话拆解下来什么意思呢?
可以这么理解:
1. 在阜兴系销售的所有产品中,资金池产品占全部募集资金的79.46%,这些钱就是直接用来“灵活使用”的;
2. 除了这些以外,通过契约型基金、合伙企业等合规手段募集的资金中,因为托管银行监管,资金无法直接转入资金池,就通过其他关联方再转回资金池的产品占募集资金的15.12%;
3. 也就是说,只有5%的资金是真正用于投资的。
这个答案具有参考价值吗?
我们会发现,这个最终进入到资金池的占比数据是相当一致的,在95%左右。
这个数据可靠吗?我们无法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但至少在已经暴雷的公司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以如果是正常兑付的产品来说,这个95%资金池占比的评价未必公平,但如果是公司暴雷后的产品,那么这组数据的参考价值可能就比较高了。
2. 资金池产品的资金都去哪了?
资金池产品看下来,基本上资金无非是三种用途:
Ø 投资到与宣传标的完全不符的资产去了,绝大部分是股票和房地产(这些大佬对股票是真爱);
Ø 用于公司运营和发工资提成去了;
Ø 个人挥霍等其他用途。
例如在某财富管理公司去年的投资人维权会议上,投资人维权会曾经透露过该公司资金池产品的投向:
XX赢产品的募资总额为270亿,参与二级市场股票投资的总金额为150亿,参与直接股权投资金额为40亿,参与短期资金拆借的债权投资金额为30亿,还有40亿资产未查到去向。
未查到去向的资金往往就是用于公司运营等其他用途方向去了。一般推测下来,用于投资和用于公司运营等其他用途的资金占比分别为75%和25%。
其中用于第2和第3的方向的资金是花掉了,所以其实可以处置的资产就是75%那部分的资产。
但就目前而言,这类型资产的表现其实并不乐观,疫情叠加上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资产贬值情况极为严重。
尤其是这些发行资金池产品的财富管理公司老板心中大多有一个上市公司+PE的梦,买的壳公司跌的一文不值,实际持有的账面资产净值也就是总募集金额的50%,甚至更低。如果变现资产贬值将进一步加剧。
所以我们经常会收到投资者发来的产品兑付通告中写的:今日账户减持股票XXX万元,预计XX日兑付XX产品。
而很有意思的是,这种产品的当初宣传口径都是去投一些低风险的应收账款、实物抵押债权。
而如果底层资产投资到房地产的话,面临的局势就更加凶险了。
某暴雷资金池产品的投后报告,这并不是一个个案。由于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在二三线城市投资的大量房地产项目陷入到了现金流濒临断裂的情况中去,而这些项目由于房屋销售速度急速减缓导致无法兑付资金,项目大量烂尾,甚至有部分项目连证照都没有齐全,兑付难度也相当大。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财富管理或者理财规划的产品种类正不断膨胀,产品说明越来越烦琐,文件越来越多,透明度却越来越低。这迫使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采用简单管理,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
为什么要将复杂变简单呢?因为复杂容易使客户迷失,只有简单化后才利于人们理解和操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间和精力成为人们的稀缺资源,财富管理者的时间更加有限,许多终日忙忙碌碌的财富管理者却鲜有成效,究其原因正是缺乏简单管理的思维和能力,分不清“重要的事”与“紧迫的事”,结果成为了低绩效或失败的投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富管理之道或者说理财规划之道就是简化之道,简化才意味着对理财事务真正的掌控。
在美国著名的IFA独立理财师平台中,我们发现给客户提供的理财方案90%都只是保险和共同基金的组合。很少看到复杂的产品。
在国内,真正懂行的理财师,也不会搞复杂的自己也搞不清底层资产的金融产品来搅混水,把客户绕进陷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