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中国一直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但是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仍然想法迥异。如今深受疫情危害的美国,是逆全球化里主要的倡导者,也是这背后最强大的一股推动力量。
1
美国高举逆全球化大旗
受到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化经济影响,全球化轨迹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于当地时间的10月10日呼吁在华美企考虑撤离中国发展。紧接着美国的发声呼吁后,日本也紧跟其后加入呼吁日本企业撤离中国潮流里,日本还宣布提供20亿美元资金支持日企撤离中国回到本土发展,提供2亿美元支持日企转移至东南亚其他地区发展。
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机,今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提前宣告了全球化拐点的到来,逆全球化必将成为今后若干年的大趋势。
逆全球化对我们中国和美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从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来看,逆全球化肯定不利于中国的发展。通过参与全球化,中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后来居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一国际贸易大国,中国已经形成了与第一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逆全球化趋势一旦形成,必然逼迫中国压减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重塑中国的经济结构。
逆全球化对美国的影响,短期看有利于美国,促使美国制造业回流,实体经济得到发展,就业岗位增加,经济结构可以更加均衡。这也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动逆全球化的目的所在。
但是从逆全球化的长期影响来看,未必就总是有利于美国。美国及各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流,国际贸易总量就要减少,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结算的地位必然降低,美国金融交易量萎缩。同时,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使回流到美国的制造业有没有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时间检验。
2
中国高举全球化的大旗,推进到金融深水区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有关金融全球化的内容
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推进证券、基金行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有序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推进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
博弈的最后利弊
与美国情况大为不同的是,中国在经历逆全球化初期制造业和进出口萎缩阵痛后,必然会促进以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以中国的人口体量,中国将很快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进而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若干年后,中国依靠业已形成的制造业大国地位,世界市场中心地位,以及不断攀升的科技实力,中国引领世界的时机就到来了。
这次疫情应对中再次充分展现了中国效率、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也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有助于增强各界对于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进一步释放中国金融市场成为全球避风港的潜力。
在这种情形下,人民币国际化将会有更大空间。特别是考虑到疫情过后,市场恐慌情绪消退、流动性危机警报解除,而回归经济基本面,美国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消化吸收这次疫情应对大放水产生的后遗症。显然,美联储将较长时期维持宽流动性、零利率状态,美国政府债务负担也将会只增不减(除非未来能够实现财政盈余)。而处于财政货币政策正常状态的中国,自然会对国际资本产生吸引力,这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是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功能。